/ EN

解读|马化腾代表提建议,把珠江口海域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方案

建议背景:

202110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这也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的试点已经完成,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地位也非常重要,不仅仅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典型海洋类生态系统,也栖息着珍稀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鲎以及真鲷、鲈鱼、鲻鱼等本地特有鱼类。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创始理事马化腾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把珠江口海域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方案的建议》。该建议提出在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把我国海洋旗舰物种中华白海豚种群世代居住的珠江口海域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方案,设立珠江口国家公园,并使之成为一个高水平规划、陆海统筹、保护中华白海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红树林-河口-海湾-海岛复合生态系统的国家公园。

作为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连续十年向全国人大建言献策,递交了近60份书面建议,涉及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产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等诸多领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一直关注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连续多年为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如建议所提出,珠江口国家公园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兼备,我们对此进行了解读。

分割线.png


建议原文:



关于把珠江口海域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的建议


珠江口海域位于我国南亚热带生态地理区,是我国典型的陆地、河流、海洋三类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分布着红树林、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生态类型,是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旗舰物种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繁殖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海洋景观独特,生态区位重要。在珠江口海域建立国家公园,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兼备。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湾区需要布局一个国家公园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东省制定了专项规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充满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对比世界一流的湾区,比如日本东京湾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等,无一不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具有吸引全球人才的生态环境优势。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短板,要实现中央确定的发展目标,需要加紧建设高水平保护的生态空间。建设珠江口国家公园,不仅可以提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的高品质生态产品、补上生态短板,还将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唯一具有国家公园的大湾区,成为吸引人才的生态优势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特色指标。


二、建设珠江口国家公园是探索跨境生态保护机制的重要举措

《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建设粤港澳三地共同参与管理的珠江口国家公园,就是在生态保护领域落实“一国两制”的合适途径。粤港澳三地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种文化(中华文化、英国文化、葡萄牙文化)、多种生态保护模式(省级政府主导、市县政府主导、乡镇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村民自治等)。建设珠江口国家公园、探索自然保护地跨境管理机制,将有助于增强“一国两制”的内生动力,为我国参与、主导跨国(境)海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制积累经验。

三、珠江口国家公园候选区符合国家公园设立标准

珠江口国家公园候选区主要包括东部的深圳湾、中部的淇澳岛——万山群岛海域、西部的上下川群岛海域,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整合了粤港澳三地的涉海保护地及其周边生态中重要的海域和海岛。珠江口国家公园主要保护对象涉及109种濒危生物和4种重要生态类型,具体包括:

1、濒危海洋哺乳动物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包括繁殖场、育幼场、摄食场、洄游通道等;印太江豚、瓶鼻海豚、条纹原海豚、弗氏海豚、糙齿海豚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及其生境。

2、濒危海洋鱼类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鲥鱼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云纹石斑鱼、金线鱼、赤魟、日本鬼鲉、尖头黄鳍牙䱛、棘头梅童鱼、勒氏枝鳔、团头叫姑鱼、大黄鱼、红牙䱛等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海洋鱼类的种群及其生境。

3、珊瑚50种。滨珊瑚、陀螺珊瑚、角蜂巢珊瑚、沙珊瑚、牡丹珊瑚、鹿角杯形珊瑚等5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造礁石珊瑚的种群及其礁盘。

4、濒危海岛动物12种。穿山甲、蜂猴等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蟒蛇、猕猴、虎纹蛙、三线闭壳龟、水獭、豹猫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及重要生境;滑鼠蛇、舟山眼镜蛇、银环蛇等3种列入CITES和IUCN国际保护名录的濒危动物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中国特有种“中国壁虎”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

5、濒危海岛植物9种。水蕨、桫椤、土沉香、金毛狗、中华结缕草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滨海槭、小果柿等2种列入IUCN国际保护名录的濒危植物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白桂木、常绿臭椿等2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植物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

6、濒危鸟类21种: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白鹳、黑嘴鸥、中华秋沙鸭、白腹海雕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白琵鹭、岩鹭、黑鸢、鹗、蛇雕、凤头蜂鹰、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日本松雀鹰、普通鵟、燕隼、红脚隼、褐翅鸦鹃、小鸦鹃等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的种群及其重要生境。

7、生态系统4种:保护红树林、河口、海湾、海岛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包括淇澳岛、深圳湾等区域的红树林,珠江八个口门的河口生态类型,深圳湾、伶仃洋、广海湾、镇海湾等海湾生态系统,上下川岛、乌猪洲、大襟岛、内伶仃岛、万山群岛等区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依据国家标准《国家公园设立规范》进行的符合性认定分析表明,珠江口国家公园候选区满足国家公园符合性认定的三条标准、九个指标。对照第一条标准,候选区具有充分的国家代表性,河口-海湾-海岛生态系统代表性强,海洋和岛陆生物物种代表性高,海岛自然景观独特。对照第二条标准,候选区具有生态重要性,海湾和海岛生态系统完整性强,原真性较高,面积规模适宜,可实现系统保护。对照第三条标准,候选区具有较高的管理可行性。候选区内海域和无居民海岛都是国家所有,设有管理机构,全民共享的海洋资源丰富,具备共享潜力。

四、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可控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从高强度开发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对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在下降,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依赖在增强,只要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完全可以做到绿色发展兼容高水平生态保护。按照有关部门最新明确的国家公园管理政策,根据保护对象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国家公园实施分区、分时、动态调整的管控措施,在核心保护区允许保留现有的海底管线、允许船舶限速航行(短时);在一般管控区允许保留和新建海底管线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允许船舶限速航行(短时),限制(不是禁止)捕捞和养殖生产,鼓励观光、休闲渔业、海上运动等生态旅游发展。

综合研判,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海上货运有轻微不利影响,对海上客运有轻度不利影响,对海上高速客运有中度不利影响;对传统的拖网捕捞有中度不利影响;对养殖产量有轻度不利影响,但在打造好珠江口国家公园产品品牌体系的情况下,可通过提高养殖经济收入实现补偿;基于国家公园的荣誉性,对旅游业有高度有利影响,有助于打造海岛游、观豚游等网红海洋旅游产品。整体上,珠江口国家公园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总体正面。

五、具体建议

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去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了首批5个国家公园名单,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的试点已经完成。为扩大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建议有关部门对建立珠江口国家公园进行充分研究论证,短期考虑纳入国家公园布局方案、列为试点,远期考虑在“十五五”期间正式启动建设。



建议解读:

一、珠江口区域的生态意义

珠江口区域位于我国南亚热带生态地理区,是我国典型的陆地、河流和海洋三类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海陆空都有国家和国际重点保护物种,分布着红树林、河口、海湾、海岛等4种生态类型,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集中区,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海洋景观独特,生态区位极端重要,是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海上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宣教和文化价值,是设立国家公园的理想候选区。

为众人熟知的旗舰物种--中华白海豚是一种近岸河口定栖性海洋哺乳动物,是南海近海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健康指示种,被称为“海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南海渔民尊称为“妈祖鱼”,1997年被选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具有海洋文化的国家代表性,有着极端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根据农业部《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中华白海豚全球总数6000头左右,我国约4000-5000头,其中珠江口-江门海域2500多头,是中华白海豚种群最重要的世居栖息地。

ma1.png

包含中华白海豚在内,珠江口区域包括109种濒危生物和4种重要生态类型,具体包括:

1、濒危海洋哺乳动物6种。中华白海豚等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及其重要生境,包括繁殖场、育幼场、摄食场、洄游通道等;印太江豚、瓶鼻海豚、条纹原海豚、弗氏海豚、糙齿海豚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种群及其生境。

2、濒危海洋鱼类11种。鲥等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及其重要生境;云纹石斑鱼、金线鱼、赤魟、日本鬼鲉、尖头黄鳍牙䱛、棘头梅童鱼、勒氏枝鳔、团头叫姑鱼、大黄鱼、红牙䱛等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海洋鱼类种群及其生境。

3、珊瑚50种。滨珊瑚、陀螺珊瑚、角蜂巢珊瑚、沙珊瑚、牡丹珊瑚、鹿角杯形珊瑚等5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造礁石珊瑚种群及其礁盘。

4、濒危海岛动物12种。穿山甲、蜂猴等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及其重要生境;蟒蛇、猕猴、虎纹蛙、三线闭壳龟、水獭、豹猫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及重要生境;滑鼠蛇、舟山眼镜蛇、银环蛇、等3种列入CITES和IUCN国际保护名录的濒危动物种群及其重要生境;中国壁虎等1种中国特有种种群及其重要生境。

5、濒危海岛植物9种。水蕨、桫椤、土沉香、金毛狗、中华结缕草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种群及其重要生境;滨海槭、小果柿等2种列入IUCN国际保护名录的濒危植物种群及其重要生境;白桂木、常绿臭椿等2种列入中国红色名录的濒危植物种群及其重要生境。

6、濒危鸟类21种: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白鹳、黑嘴鸥、中华秋沙鸭、白腹海雕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及其重要生境;白琵鹭、岩鹭、黑鸢、鹗、蛇雕、凤头蜂鹰、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日本松雀鹰、普通鵟、燕隼、红脚隼、褐翅鸦鹃、小鸦鹃等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群及其重要生境。

7、生态系统4种:保护红树林、河口、海湾、海岛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包括淇澳岛、深圳湾等的红树林,珠江八个口门的河口生态类型,深圳湾、伶仃洋、广海湾、镇海湾等海湾生态系统,上下川岛、乌猪洲、大襟岛、内伶仃岛、万山群岛等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ma2.png


二、珠江口国家公园符合《国家公园设立规范》的三条标准九个指标

首先满足第一条标准,珠江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具有充分的国家代表性,生态系统代表性强,生物物种代表性高,自然景观独特。符合生态系统代表性指标的第一条特征、生物物种代表性指标的第一条特征、自然景观独特性指标的第一条特征。

其次,满足第二条标准,珠江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具有生态重要性,海湾和海岛生态系统完整性强,原真性较高。符合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标的第一、第二、第三条特征,符合生态系统原真性指标的第一、第二条特征,符合面积规模适宜性指标的第二条特征。

最后,满足第三条标准,珠江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具有较高的管理可行性。符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指标的第一条特征,同时符合保护管理基础指标的第一、第二条特征,同时符合全民共享潜力指标的第一、第二条特征。

ma3.png

三、珠江口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在从高强度开发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正在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在下降,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依赖在增强。在追求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的粤港澳地区,只要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完全可以做到绿色发展兼容高水平生态保护,实现经济产出GDP和生态产品GEP协同增长。按照中央和国家林草局等国家部委最新明确的国家公园管理指导意见,根据保护生物等保护对象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国家公园实施空间分区、季节分时、动态调整的管控措施。

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海上货运有轻微不利影响,对海上客运有轻度不利影响,对海上高速客运有中度不利影响;对传统的拖网捕捞有中度不利影响;对养殖产量有轻度不利影响,但是如果打造好珠江口国家公园产品品牌体系,反而可以提高养殖经济收入。国家公园名称具有自带流量的特性,建设珠江口国家公园建设有助于打造海岛游、观豚游等网红海洋旅游产品,对旅游业有高度的有利影响。

综合来看,珠江口国家公园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可控的,总体上是正面的。提升粤港澳地区管理精细化水平,可以实现珠江口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协调。

MA4.png

综上所述,珠江口海域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是我国海洋旗舰物种——中华白海豚的最重要栖息地,符合国家公园设立标准,生态保护价值和海洋开发价值都非常重要,我们不仅需要高成色的“金山银山”,更要高品质的“绿水青山”。借助珠江口国家公园设立作为工作抓手,陆海统筹谋划做好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减轻入海污染,减缓人类干扰,建设好珠江口国家公园名片,可以显著提升粤港澳湾区生态价值在全球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是粤港澳湾区绿色发展转型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举措。

感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研究员对本文的大力支持。